考研经验分享 | 学姐告诉你如何提前准备、把握机会、坚定选择、保持自信

发布时间:2021-03-01 阅读数:762

作者:螺丝钉


保研至华东师范大学,先就职于微软公司


编者/Lee



关于“准备”


毕业之后我们无论是选择继续深造,找工作,还是创业,都需要提前做准备。我相信大多数人在这方面做的都比我好,因为我总是被事情“推着走”。


比如读研。

大三的时候,还在工作和准备考研之间摇摆不定,后来阴差阳错获得了保研的资格,所以我为研究生和工作的准备,都从这时候才开始。找学校,选专业,联系导师等等这些非常重要的事情都是在一个月之内仓促地完成,所幸运气不错,最后可以去到自己喜欢的城市读研,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。


但是回顾起来,如果我早一点开始做准备,也许可以争取到更好的机会,也可以更淡定从容。

对于学科成绩比较优异,同时自己本身也比较积极的想要参与一些竞赛类的活动,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同学,其实在计划读研的一开始,就可以去考虑一下是否有保研这条路可以走。成绩是最基本的要求,其次课外的竞赛和活动用于体现综合能力,再有就是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研究方向,在本科阶段提前接触一些研究生阶段的知识,有条件的话可以再做一些基础的研究,这样有助于申请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。因为在获得报送资格之后,我们需要跟各个院校和老师直接取得联系。我们知道在本科毕业之前,可能我们不会在专业领域有很深入的研究,但至少在选择导师和院校的时候,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,同时也便于导师沟通交流。


举个简单的例子,比如你对大数据这一块非常的感兴趣,对海量数据处理、数据挖掘以及机器学习算法这些方面也都有些了解,同时也是你最喜欢研究方向。那如果说在大二,大三就有这个想法,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学习和研究,自己做一些努力。之后无论是考研还是保研,我们都会有明确的目标。在写邮件给未来的导师的时候,可以表达一下对导师研究方向的兴趣,以及在大学期间都做了哪些跟这个研究方向相关的工作,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们在本科阶段为研究生阶段提前做好了准备 。如果导师也认可我们学习成果,并且认为我们在他的领域有一定的积累,之后再表达希望可以成为他的学生,会更容易被接纳,后续申请院校也会在导师的帮助下更加顺利。


到了研究生阶段,我吸取了本科阶段的教训:对于工作,我开始早做准备。

对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,“实习” 一直是热门话题。一开始的时候,我对于实习的理解一直有一共误区,认为实习的经历很多,很丰富,是为了让我的求职简历够显得更漂亮,但是这只是你实习的一个很小的方面。经历是自然而然形成的,更关键的是, 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的收获。通过实习,我们可以提前体验今后工作的内容,感受工作环境,在正式工作之前,给自己一一个预判的机会 —— 这家公司,这样的工作到底适不适合我 ?积累实习经验,会帮助我们明确求职的目标。同时,如果已经有自己的目标职位,通过实习期间的努力,得到公司的认可,为毕业之后的转正做好准备。


另外,还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点就是,在读研之前选择导师时候,以及实习找工作的时候,我们可以借助校友力量,收集更多一线的信息或者寻找内推的机会。和学长学姐保持联系, 可能他们就会在关键的时刻助你一臂之力。




关于“机会”


我觉得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很多的机遇,只不过可能没有用心的发现,没有尽可能的去尝试。我比较害怕发生的一个情况就是,如果等这个事情过去的时候,我回头来看,发现还有一些可以努力的方向,我还有一些能做的,但我并没有全力以赴,我会非常后悔。


我经常对自己说,如果一件事情我努力做了100分,最后的结果和收获很可能是85分是80分;但是如果在设定目标的时候,只是告诉自己做85分就好,那最后的结果可能只是60分,甚至不到60分,那我就是浪费了这次机会。

把握机会,把选择留给自己。


我本科的学校非985/211,在申请研究生学校的时候,一开始不是很顺利。想申请的学校生源都很好,发邮件或者打电话过去,收到的都是拒绝信,回复的内容大致就是建议我考虑其他的学校,他们的生源已经很充足了。这些并不是很积极的一些反馈,老实说的确会打击到我的信心。但是我当时也并没有放弃,心想既然有这个机会,一定要充分利用,既然拿到保送的资格,那就要尝试所有的可能,全力的去找,直到截止日期来临的那一天,这样才算是全力以赴,最后给自己留有更多的选择空间。


对于把我机会,我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感触,就是在找工作的阶段。

无论是实习工作还是正式的工作,其实我们面前有很多机会。现在找工作的渠道很多,我那个时候用的是大街网,后来也接触过应届生的求职网这些网站,另外还可以通过学长学姐的推荐了解招聘信息,或者通过内推的渠道获得更多的机会。


当我们有自己感兴趣的岗位或者公司,想要去尝试一下的时候,就一定要去付诸行动。即使一开始没有回应,或者经历一些失败,那也都是非常有用的经验。如果简历被拒绝,我们就可以开始反思,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继续努力,跟目标职位之间还有哪些差距,对自己的定位是否准确。如果面试之后被拒绝,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,耐心的面试官有时候会耐心的为你解答一些你回答不上来的问题。抓住机会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可能,还有经验的积累,对职场的了解,甚至新知识的学习。而每一次的失败或成功的经历,也都会成为我们工作经验的积累,有益无害。


想到这些是因为我们经常会觉得,“这个公司要求很高,可能他不会要我吧”,或者觉得“面试的时候我会紧张,可能我不符合他们的要求,要不就算了吧”。其实并不是这样的,我个人觉得一定要敢于去尝试,一定要去抓住自己,所有有可能的,只要是有机会我们都可以去尝试。我们还是要有梦想,万一实现了呢?





关于“选择”


Follow your heart.


回顾我自己的经历,其实在每个阶段我都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。听取他人的建议很重要,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,但是最终的决定,还是遵循自己的内心。


前面有说到在申请学校的阶段一开始并不顺利,当时内心开始有些纠结,到底我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。于是家人、朋友以及学校的老师都给出了一些他们的建议。家人认为,如果没有合适的学校,那不如赶快找工作。因为联系学校的时间也正好是秋招,如果学校没有找好,秋招又错过了,可能合适的工作也找不到。当时只有小部分的学校给了我offer,并不是我理想的学校,朋友觉得其实我没有必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,能够保送已经很好了,我可以拿着已有的offer 等开学,不必再继续纠结…… 我的本科专业有两个,材料和软件,我自己比较喜欢软件,但是如果研究生选材料专业,我可以申请到很好的学校,老师的想法是更支持我用材料专业申请好的学校,但这样的话,我就要放弃我自己喜欢的专业,可能后来的职业规划也会彻底改变。


我很感谢这些不同的建议,都是从我的出发点去考虑,这些观点让我对问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,但也更加坚持自己的内心。这个时候最重要就是为自己做的选择去负责,我到底想要用这三年去得到一些什么,学到一些什么呢?


最后的结果还是幸运的,在我的坚持下,最终我如愿来到了我喜欢的城市上海,开始了我的研究生生活,毕业后,通过实习生转正项目,留在自己喜欢的公司继续工作。





最后我还想说一下 “自信”


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是自信。刚刚有说到提前做准备,说到把握机会,包括做出选择,那所有的这些都有一个前提,就是我们心里有一个信念——我可以做的很好。其实我值得把握这些好的机会,其实我有能力跟更优秀的人一起工作,向更优秀的人一起学习…...


这份自信,是自己给自己的,是在不断的准备和学习当中建立起来的,而它也会继续帮助你,在学习中,在职场中去展现自己的能力,去迎接新的挑战。


图片:知语校园

文字:螺丝钉

排版:Lee

更多经验分享请扫

关注我们

?